您当前位置:首页 >>哈埠风貌 >>哈埠史话
红军街与中山路

   

如果您是乘火车到哈尔滨,走出火车站,一条笔直的大道就会展现在你的眼前,那就是红军街及其联接在一起的中山路。
    

红军街位于南岗区,建于清光绪24年(1898年),原名车站街,霍尔瓦特大街,它北起哈尔滨火车站广场,南至马家沟中山桥,全长1 266米。该街与大直街在博物馆广场交汇,构成市中心大十字交通要道,是哈尔滨中心区的中心。1949年,为纪念苏联红军解放全东北而改称为红军街。
    

这条在哈尔滨不算长的大街,确有着悠久的历史。当年中东铁路工程局先遣队落脚在香坊的田家烧锅,而工程局机关大批人马是后来乘船抛锚在今小九站。他们用马车拉运器材与筑路材料往返于两地之间,从现在的中央大街到秦家岗过马家沟直达老哈尔滨(今香坊),来来往往的行人和车辆便踏压出这条泥泞的土路。后来随着哈尔滨火车站和位于市中心的圣·尼古拉大教堂的落成,自然这条街便繁荣起来。他们围绕博物馆广场(也称喇嘛台广场)规划出放射性的交通道路格局,同时也在这个周边大兴土木,一座座俄式建筑拔地而起,一片片铁路住宅应运而生。由于博物馆广场是全市的制高点,在这里形成的街路和楼群又体现了欧洲传统的城市规划以教堂为中心的格局,在很长时间里,红军街上的圣·尼古拉大教堂成为"东方莫斯科"的象征。
    

说它是"东方莫斯科"未免有些言过其词。但就是在这一街一场范围内,确实能感受到欧洲传统的文化气氛和风情。位于红军街起点上的哈尔滨火车站老站舍建于1903年,1904年竣工。据记载,哈尔滨老火车站的设计是在俄国完成的。哈尔滨作为中东铁路的重要枢纽,其站舍成为沙俄借以炫耀其所谓进步文化及强大国力的手段,因而建筑风格采用西欧及俄罗斯盛行的"新艺术"风格,也属于埃尔诺贝建筑风格。其特点是在建筑构造上普遍地采用钢铁、玻璃、混凝土结构。门窗的形式往往采用不规则的曲线,檐头的处理常常采用断续的形式,很强调垂直的划分,女儿墙的形式也随着檐头的变化而断开,多采用钢铁透空的花纹,形式轻巧多变。作为火车站建筑,从功能上看,其布局严谨而合理,整个建筑由五个大厅组成,各成一体又互相连接,既便于人流集散,又方便使用者工作。从竣工到拆毁,该站舍运营了半个世纪仍不落伍,可见其设计初衷之超前。火车站其外型优美而舒展,大方而不笨拙,配以适度的广场,其优雅的丰姿则尽在眼前。火车站和中心广场的圣·尼古拉教堂遥遥相望,互为对衬,红军街将两个优美的建筑连成为一条景观轴线,二者同时便成了哈尔滨的标志性建筑。
    

遗憾的是这座不可多得的建筑艺术精品却在1960年被无情地拆除了,接下来便是长达28年的有站无舍半截工程。1988年6月由铁道部和省、市政府投资4 300万元修建了新站舍,新火车站建筑面积为42 122平方米,为对称式建筑,气势宏伟,有明显的中西合璧风格。加之配以8.5万平方米的站前广场,各式灯饰,四季变换的盆栽花坛及2 000平方米的草坪,使整个广场显得宽敞、大气、美观而新潮。周边的高层建筑雄伟壮观,其间点缀着尖顶红帽的欧式建筑,这画龙点睛之笔,使人能领略到进入神话般的现代化大都市的魅力和感觉。
    

沿着红军街前行,首先看到的是一座建成于1904年的东清铁路管理局旅馆(现龙门大厦贵宾楼),后改为"军官俱乐部"和俄国总领事馆,日伪时期变成接待军政委员的大和旅馆。其不寻常之处是,沙俄财政与交通大臣维特伯爵,以及日本关东军参谋长小矾国昭、宪兵司令东条英机、伪产业部次长岸信介都曾在此住过。据说民国时期,张学良将军来哈时也曾在这里下榻。该建筑外形简洁、曲线流畅、气势磅礴,展现了生机勃勃的动态效果,体现了新艺术运动的风格。再往前几步,一座犹存欧洲古典文艺复兴风韵的小楼展现在眼前,这便是当年赫赫有名的华俄道胜银行(现为省工商联),紧相接的便是英国领事馆旧址。街右侧的几座巴洛式建筑并排在街面上,有当年的大日本帝国总领事馆(现哈铁公安局)、税捐局和哥特式尖顶尖券浪漫主义色彩的文艺复兴建筑恰科夫茶庄等。在大街的最高处则是莫斯科商场,建于1906年,是反映新艺术运动思潮的建筑。1922年改为东省文物研究会陈列馆,现为黑龙江省博物馆,位于红军街44号。全馆总占地面积12 645米,建筑面积8 960平方米,其中陈列室面积为3 122平方米,馆有藏品10万余件,其中岩石、矿物、土壤、动植物标本达7万多件,此外还有大量的原始社会、辽、金、清时期的历史文物,以及黑龙江流域的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赫哲等少数民族的文物,近现代史文物和资料,以及书法作品等万余件。全馆固定的基本陈列有《黑龙江古代历史文物陈列》、《动物陈列》、《古生物陈列》、《邓散木艺术陈列》,每年还有非固定的展览多次。黑龙江省博物馆现已成为展示龙江古老文明和近现代历史的一个窗口,是国内外游客到黑龙江参观的必到地之一。
    

在博物馆的东南对面,有两幢俄国人建造的高级职工住宅,一幢为红军街38号,一幢在它的正对面(红军街33号)。两幢楼均为独户型的别墅,尖顶的阁楼,装饰华丽的拱顶阳台,尽显主人的气派和身份。而在博物馆的东对面,电力大厦身后有一幢洋楼,其前身为意大利领事馆。在其右侧则是位于红军街辅街颐园街1号的哈埠波兰巨商葛瓦里斯基私邸和位于颐园街3号的犹太巨商斯基德尔斯基的私邸,3号私邸建于1914年,具有古典复兴时期的建筑风格。1950年,周恩来总理陪同毛泽东主席访苏归来曾与同行的越南劳动党主席胡志明同志下榻于此,现为省老干部活动中心。颐园街1号私邸,建于1909年,1923年落成,是一栋体现古典主义思潮的建筑。其造型别致,布局合理有序,外观气势宏伟,典雅豪华,外墙体辅以秋林斯巨型壁柱,孟沙式双折高屋顶,阁楼的老虎窗,檐口的内花烘托着整体建筑。院内配以花草树木,水池花坛,围墙为欧式铁花栏杆,整个楼院融为一体,高雅别致,堪称是世界建筑精品。1950年2月27日,毛泽东主席率中国党政代表团访问苏联归国途中,视察哈尔滨,曾住在此楼,现已开辟为"革命领袖视察黑龙江纪念馆"。纪念馆室内保持当年的原貌,陈列了毛泽东用过的板床、毯子、枕头、书箱、书籍、办公桌等及文物和图片。室内悬挂着毛泽东主席当年为松江省委的题词:"学习"、"奋斗"、"发展生产"、"不要沾染官僚主义作风"和"学习马列主义"的复印件。一楼开辟为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江泽民等三代领导人不同时期来我省视察时候的照片和文物等。目前该馆已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红军街原名为车站街,之所以改为红军街的另一个原因还有在这条大街上曾耸着两座纪念碑,一座为"苏联红军烈士纪念塔"(1990年,哈站扩建改造时迁走),一座是"苏联红军烈士纪念碑",该碑位于博物馆广场,是苏联红军指挥部于1945年为纪念对日本侵略者作战中阵亡的苏军战士修建的。2000年曾对纪念碑周围环境进行了改造,修建了护栏,种植了花草树木。前苏联总统叶利钦来哈访问时曾到此敬献了花圈。每年2月的前苏联建军节,地方党、政、军领导均来此祭扫。
    

红军街历经百余年的历史沧桑,阅尽了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由于历史上的原因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人为破坏,尽管老哈尔滨站舍和圣·尼古拉教堂已不复存在,但其风采依旧不失"东方莫斯科"的神韵。
    

从博物馆广场顺红军街南行,下坡过中山桥,便来到了中山路。中山路与红军街同龄,最早叫通道街,后来又以中东铁路管理局第一任局长的名字命名为霍尔瓦特大街,1925年改为陆军街,1931年日军入侵后改为"土肥园路",1946年5月28日,哈尔滨市人民政府成立后,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改称为中山路。中山路全长3 250米,跨南岗、动力、香坊三区,从南岗中山桥起至香坊大街,是哈尔滨市一条美丽、现代而壮观的迎宾大道。
    

有人称博物馆广场与东西大直街、红军街是欧洲及俄罗斯古老建筑的博物馆,那么到了中山路,你便可以感受到现代文明城市的气息。从市中心广场南望,省人大、省中行、金融大厦、联通大厦、绿海大厦、恒运大厦、银河大厦、广播大厦、烟草大厦、电信大厦、齐鲁大厦、民航大厦、常青大厦、保利大厦等,高层建筑群如重峦叠嶂,使宽阔平坦的中山路显得更加凝重雄伟,气势磅礴。路上车水马龙,花草树木相互辉映。夜晚楼型灯、树型灯、高架桥型灯、霓虹灯、彩灯齐放光彩,把中山路装扮得分外美丽壮观。走在中山路上,在这些大厦林立的中间,偶尔也会显露出一幢幢尖顶红楼的教堂和欧式建筑掺杂其中,使人感觉到城市的古老而现代,传统与创新。如"马公馆"、空军某部、铁路印刷厂、原空军招待所等,其中两幢比较有代表性的特色建筑,一是位于中山路原107号和平邨宾馆(始称107的"马公馆"),它建于20世纪20年代,是一幢贵宾楼,具有意大利中世纪寨堡样式的田园建筑。马忠骏(1870-1957),辽宁省海城人,清末曾在盛京将军衙门任一小官职,因在旅顺口与俄军交涉有功,得到盛京将军赏识,1914年来黑龙江,任铁路交涉局总办,东北特别区市政管理局(驻哈尔滨)局长。任职期间,颇有政绩,在他主持下,重新拓宽了通道大街,栽下了大量榆树。当时,他就居住在这幢别墅里。1925年辞职后,隐居"遁园"(马家花园)。东北沦陷时期,他拒绝日寇拉拢利诱,暗中支持抗日活动,并遭日本宪兵队逮捕迫害。哈尔滨解放后,他拥护中国共产党,教育子女全部参加革命队伍并多次向国家捐赠文物和书籍,支援祖国社会主义建设。1955年,马忠骏当选为市政协委员,1957年6月1日病逝于哈尔滨。二是位于中山路与六顺街口的哈尔滨铁路印刷厂(原中东铁路印刷厂),这是一栋中西合璧式的俄罗斯风格建筑。该厂建于1898年,历史悠久。哈尔滨解放初期,该厂曾承担了印刷《毛泽东选集》6卷本(东北书店版)的光荣任务,受到了中共中央东北局的表彰。
    

红军街和中山路还是一条人文景观大道,沿途有哈铁分局俱乐部、北方剧场、少年宫、工人文化宫、黑龙江省京剧院及革命纪念地,"满洲省委旧地"等。市工人文化宫是建于1957年的工人文化乐园,他的建筑风格属中西合璧,米黄色的格调在中山路格外醒目,曾是哈尔滨一景。宫内有剧场、舞厅、讲演厅、游艺厅等,同时还定期举办政治、文化艺术学校,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优秀文艺骨干。黑龙江省京剧团是一支实力较强的专业文化艺术团体,剧团阵容整齐,演员和创作队伍年轻,曾多次在国内外参加演出并获奖,是一个有影响的优秀文艺团体。而中共满洲省委旧址则是一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位于中山路旁的光芒街22号,是一幢木制的前苏联民居。1933年夏,中国共产党满洲省委机关曾设于此地。同年11月机关迁走,改为省委秘书处。省委秘书长冯仲云以此为家,他以大学教授的身份作掩护,保存党的文件并按照省委的决定对市、县党组织和抗日部队发出许多重要文件,成为当时中共领导东北抗日斗争的"总指挥部",解放后,这里开辟为革命旧址,供人参观瞻仰。
    

红军街与中山路地处市中心的繁华路段,同样也是旅游者的购物天堂。从火车站出来便是站前地下商业广场,上行便是闻名省内外的红博地下广场,中山路上有北方新世纪商场、沃尔玛大型超市及中山商场等。这里尤以红博广场的规模为最大、最全和最时尚。红博广场是以原地下人防工程为基础而改造和扩建的,地下三层,四方放射,东与国贸城、金街、人和地下商场相连,形成东北地区最大的地下商业街。红博广场以经营服装、鞋帽和针织品为主,兼营服饰及其他商品。这里的商品超前、时尚,且品牌齐全,四季应时。每天客流不断,日交易额上千万元,赶上批发大集和时装博览会,更是热闹非凡,买卖兴旺。而旅游者和俄罗斯的倒爷、倒姐融入其中,更像是一场国际服装博览会。
    

历尽沧桑的百年老街红军街与中山路,在向世人展示着过去的光环和荣辱,同时更值得炫耀的还是它的现在和未来。

 

摘自 地方志网站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

黑公网安备 23010302000361号

【关于本站】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